面对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学术前沿,他以热爱科学、勤奋工作的态度孜孜以求,奉献多年的心血;他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以激发兴趣、启迪心灵、培养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作为教书育人的目标,是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他脚踏实地,致力于团队建设,为团队前进指引方向。
他就是学院人工智能系党总支书记、智能感知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同。
勇于创新把科学研究作为人生追求
贾同在科研工作中勤勤恳恳、勇于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计算机视觉前沿性研究工作,尤其在基于自适应主动视觉理论的三维感知方法、基于X线图像的感兴趣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及重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同时,贾同深知社会经济发展要依赖科技进步,随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只有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成果的作用,并催生更高水平的科研。他已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了实质合作,为把双方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他牵头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他的科研成果已经被沈阳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十余家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贾同把“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致拙,能胜天下之致巧”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只有对科研工作真正的热爱,并以拙诚的态度对待科研,才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
因材施教把教书育人作为初心使命
贾同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工作虽然看起来辛苦劳累,但实际上乐在其中。一名高校教师可能很平凡,但是只要对自己的科研课题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内在动力想方设法将其干好。反之,即使一个人再聪明,没有兴趣也难于成事。他在研究生课题选择等工作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未来志向、性格特点等要素,因材施教,并在指导工作中采取鼓励、引导等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贾同经常鼓励学生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并通过撰写高水平论文、参加国内外重要科研竞赛等方式展现自己的水平。他指导的研究生于2017年获得中国计算机视觉大会组举办的深度学习检测与识别大赛全国第三名,指导的本科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得国际/国家一等奖,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基于深度网络的目标跟踪”学术论文,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CVPR-2020)录用。
贾同经常教导研究生要勤奋,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时间,并能以身作则。实验室已形成“争分夺秒、你追我赶”的良好科研氛围,学生们也都能自觉做到爱惜时间、努力奋进。紧张工作之余,他也重视劳逸结合,经常在实验室内部组织体育活动,打羽毛球、踢足球已经成为了实验室的“固定项目”。不仅锻炼了身心健康,也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贾同把教书育人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使命和情怀,把每一位接触过的学生都当做家人、朋友。无论是指导的研究生、本科生,还是课堂上教过的学生,只要有困难、有需要,贾同都会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地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学生毕业多年,也都与他保持着密切联系,教师节时一声声亲切问候,是他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脚踏实地把团队建设作为奋斗目标
建设优秀的团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贾同一直把做好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2019年,他带领的“机器感知与计算智能”团队入选东北大学首批青年创新团队,现有团队成员7人,学缘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具有很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接下来,他将继续把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作为工作重点,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明确发展规划,不断凝炼和形成优势学科方向,力争培育出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学术团队,为学院“双一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